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究(2)

时间:2014-04-28 15:01 点击:
3.完善物理实验小组的建立 这里的物理实验小组与传统小组有所区别,它不仅是合作学习小组,也是内部进行分工协作的小组。为此,教师在分组时应考虑这样几点因素:小组性别结构、小组整体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小

  3.完善物理实验小组的建立

  这里的物理实验小组与传统小组有所区别,它不仅是合作学习小组,也是内部进行分工协作的小组。为此,教师在分组时应考虑这样几点因素:小组性别结构、小组整体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小组成员进行组长任命和各自岗位分工。为了激发起那些“被动旁观”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担任小组组长,并承担最后的实验结论阐述任务。

  4.创新物理实验效果的评价

  创新物理实验效果的评价机制,其中一点可以放置在分值的分配上。即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实验效果给出总分,然后由小组成员根据各成员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通过协商再进行分值细化,整个过程应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

  以上四个方面便构成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路径环节,其中较为重要的便在于实验课题设计和实验效果评价等方面。

  四、案例分析

  为了测定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让木块从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仅限于:①倾角固定的斜面(倾角未知);②木块;③秒表;④米尺。

  (1)实验中应记录的数据是?

  (2)计算动摩擦因数的公式是:μ=?

  (3)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的办法是什么。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两人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还有胜负之别呢?

  通过合作小组的联合研讨,某小组很快想到了一个解题思路:

  由题意可知,设计该实验所用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mgsinθ-μmgcosθ=ma

  (1)由μ的表达式可知,要求μ必须知道θ和sinθ、cosθ。而加速度a不能直接测量,却可以通过公式L=at2/2来求,这样就可以测出L、t来求加速度。所以,实验需要测量记录的数据为:木块由静止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t,斜面三边的长度分别为L、d、h。

  (2)由测得的数据代入μ的表达式可求得。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物体下滑的过程知道物体匀加速下滑,列出运动方程找到里面的动摩擦因数,再围绕该表达式进行推导。

  教师可围绕着: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完备物理实验课题的设计、完善物理实验小组的建立,以及创新物理实验效果的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路径构建。具体包括:在全组教师内,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着重在力学板块进行课题设计;教师在分组时应考虑这样三点因素;可以根据小组实验效果给出总分,然后由小组成员协商进行分值细化。

  参考文献:

  [1]成守千.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8).

  [2]蔡万忠.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7).

  [3]杨洪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策略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1(4).

  [4]赵新红.高中阶段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策略浅析[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5).

  [5]孙建军.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基础教育论坛,2012(8).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三高级中学)

  编辑代敏丽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